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
(资料图片)
“第一名!”近日,“田家炳杯”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在浙江师范大学揭晓,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级学生赖慧玲脱颖而出,获得一等奖,排名第一。2020年,该院18级学生徐蕾也曾获得该项赛事一等奖。
一个地方普通高校的师范生在全国性大赛中两度折桂,奥秘何在?近日,记者走进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(以下简称“文传学院”),探寻该院创意写作工坊的十年蝶变。
凤凰山旁,宜春学院的人文楼里,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。走进创意写作工坊,只见文传学院徐凌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开展集体创作。赖慧玲说:“除了有徐凌、吴未意等老师专门辅导,工坊还特邀了一批文学名家、网络作家和国内高校的创意写作名师来校授课,让我们感受到创意写作的无穷魅力。”
近年来,宜春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,探索构建具有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。该校副校长李建军告诉记者:“学校注重创意写作的中国化、本土化,按照审美性写作、生产性写作和工具性写作三条路径展开创作人才培养,注重与交叉互补的学科融合,与科技融合,与时代问题和生活热点融合,与民族、地方经典文化融合。”
在文传学院,早在2013年就创办了写作社团;2015年开设创意写作课程,开展创意写作教学实践;2017年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改革,成立创意写作班,推动形成基础写作、应用写作、创意写作分层实训体系。
2019年,全省首个“创意写作工坊”在宜春学院问世,即重视社会导师的引入,注重学生的创意训练,强调文化产业链条的对接,培养更具时代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写作人才。中国作协会员欧阳娟、喻虹和知名诗人木朵、知名网络作家太一生水等一批有实战经验的作家、资深记者受聘为驻坊导师。
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教授、副院长高建青介绍,“工坊制”培养从重课堂、重理论转变为重平台、重实践,鼓励和教导学生多观察生活,培养问题意识,从脚下的土地和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,真正让学生从“要我写”转变为“我要写”。
17级学生凌明星由于自己的小学同学被拐卖至四川山区,引发了深刻的感触,写出了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《大槐树下的呼喊》。该作品获得了“首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”(小说戏剧组)的唯一金奖。
18级学生徐蕾的祖父辈原籍南京,后移居上海,20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江西宜丰参与发展建设。她发现,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对三线厂群体多有关注,却对像她祖父这样的群体鲜有书写。于是,她通过一年时间的访问和调查,写出《流寓的异乡人》,入选“澎湃·镜相”栏目的高校非虚构写作记录项目“小行星计划”。
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刘旭东告诉记者,这些“工坊”学生的创作,均根植于本土化的日常生活体验,呈现于具体人、具体事、具体场景和具体情感之中,创作有活力,作品有感染力,在“田家炳杯”“华文杯”“全国微课大赛”等全国性师范类技能大赛中获奖50余项。
从探索到实践,历时10年,文传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先后承担国家级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0余项,公开发表作品100余篇,涌现出张戈、王茜、陈心怡等一批诗人、编剧、网络作家。
据文传学院院长冷瑾介绍,创意写作工坊深度参与地方红色文化的发掘、保护和传承,参与完成了“湘鄂赣苏区经典革命故事”编撰、老兵访谈与口述历史、袁州历史文化故事集创作、非遗申报等工作。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钱进评价说:“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创意写作融入师范生培养方面的改革,走在了江西高校的前列。”
赖慧玲获得“田家炳杯”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。
宜春学院创意写作工坊采风团在宜丰县采风。(宜春学院文传学院供图)
上一篇 : 关于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的资料_现代科技资料 全球新视野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