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坊的“留”之道
(相关资料图)
——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“破圈”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
大批学生走进乡村“三十六坊”开展研学体验。 (记者 方阳 摄)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明 熊婷
5月4日,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研学基地“三十六坊”迎来今年最大一波客流,几名“坊主”像临考的学生,做着最后的迎客准备,“不能给屋里丢脸”。村民则担当服务员、引导员,乡村旅游让他们鼓了荷包也富了精神。
“屋里”的称呼,透着乌石峰村从贫困村到特色旅游村的自豪,也藏着乌石峰村变闲为宝凭旅游 “出圈”的集体智慧。如今,乌石峰村已走过1.0的贫困时代,享受研学旅游2.0时代带来的幸福感,正齐步迈进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的3.0新时代。
革故鼎新留游客
当天,40余名引导员举着号码牌,列队站在乌石峰村村口,在村里,还有数十名餐饮服务人员、“三十六坊”坊主等工作人员整装待发,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即将到来的1300余名研学旅游的学生。
祖祖辈辈靠种养业为生的农民如今成了旅游业者,当引导员、竞聘上岗做“坊主”、开民宿招待游客、学直播当带货主播……曾经戴着“省定贫困村”帽子的乌石峰村,不仅村貌改头换面,村民也过上了过去被称为“天方夜谭”的生活。
乌石峰村紧邻彭德怀故居所在地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可惜,区位优势没有转换成引流优势,多数游客参观游览过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后便离开了,乌石峰村没有充分融入“乌石旅游朋友圈”。
“年轻人都进城了,只留下老人和儿童守村。留人,是摆在发展面前最棘手的问题。”2017年,为了“留人”,时任乌石峰村党总支书记贺师带领村“两委”试图以规模化农业产业,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,但项目均以失败告终。显然,其他村的发展模式在乌石峰村“水土不服”。
在一次参观学习中,贺师萌生借助红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的想法。他与村“两委”及驻村工作队走访调研,结合村情村貌、地理位置特点,确定适宜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——研学旅游。可乌石峰村的硬件设施薄弱,大部分旅行社婉拒合作。
在贺师和村干部“三顾茅庐”下,最终与湖南康旅融合旅行社(原康辉旅行社)携手成立丰农文化旅游公司,共同打造乡村研学旅游基地,以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形式,将村里53户农户庭院作为农耕文化体验接待实践基地。2019年,包括红色教育、农家文创、户外拓展等多项体验活动的“三十六坊”乡村研学旅游基地项目落户乌石峰村。如今,“三十六坊”接待游客已达10万人次,村集体经济收入破50万元大关。
流量密码,逐渐被乌石峰村掌握,随着游客越来越多,乌石峰村正式跻身“红色旅游朋友圈”。
新益求新留乡愁
一线城市岗位多、收入高,外出务工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,2019年以前,这是周滔滔和村里青壮劳力的共识。“候鸟”,是他们的代名词,背后却是不敢轻易触碰的乡愁。
周滔滔曾在沿海城市做销售工作,她还为乡愁赋予了另一种解读——为家乡发愁,“看过外面的世界才知道,如果我们还像祖辈那样只弯腰盯着眼前的土地,那么永远不知道抬头可见的天空有多美。”
49岁的谭艳群也曾是背井离乡的“候鸟”。几年前,谭艳群还是地地道道的村姑,每天围着一家老小的柴米油盐转,要不就是外出打工谋生,转折发生在“村姑学习班”之后。
2020年,乌石村党总支带领村姑外出参观学习,镇妇联组织她们免费参加礼仪接待和技能培训,合作公司为她们提供实操岗位。培训后,“三十六坊”坊主“擂台赛”中谭艳群、周滔滔等人脱颖而出,当上了“坊主”, “现在一年下来赚三四万元不说,村姑作古正经变凤凰了。”谭艳群乐得合不拢嘴。
看着稻田餐厅前7米宽的进村柏油路,湖南丰农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、乌石峰村乡村“三十六坊”创始人陈容丰感慨万千,她见证了这条原本2.5米宽的坑洼土路的蜕变过程。修路、装路灯、改善农厕、引项目进村……这几年,村里大变样。2020年,乌石峰村成为乡村旅游重点村。2021年,“三十六坊”成功获评“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(点)”称号。“三十六坊”迅速在旅游行业“火出圈”,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村发展,乌石峰村中青年回流量在乌石镇13个行政村排名首位。
现在的周滔滔仍有“乡愁”,愁的不再是亲人分别后的思念,而是怎么样用双手和劳动,帮乌石峰村走上新益求新的发展之路,她和不断更新思想的村民一样,都想成为乌石峰村“3.0时代”的创造者。
赓续血脉留火种
乌石峰村后备干部丁勇,是村里的“新人”,对曾经的乌石峰村,他是记忆深刻的,“一穷二白,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。”研学旅游带动农民增收,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归巢就业或创业,盘活闲置宅基地等,这些都是他亲眼见证的。
有人疑问,“三十六坊”何以在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出圈?实则是乌石峰村乃至乌石镇把红色教育基地的“学”与“做”相结合了。深度挖掘红色资源,讲好讲活红色故事,不断延伸旅游链条,精心策划、精心打造、强化创新,研究谋划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,以“三十六坊”主推的农耕文化来丰富红色文旅内涵,提升红色文旅品位,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,为景区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。持续完善旅游景点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,努力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,真正让游客慢下来、留下来、住下来、消费起来。
激活红色旅游的精神密码需要更多元的钥匙,才能找到更多让红色旅游长红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,让红色精神世代相传。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》,湘潭3个景区入选。其中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线路中,就包含了湘潭县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。“国字号”的推介,势必带来更多的客流。有了“三十六坊”的成功经验后,乌石峰村已开始筹划如何让游客从“留下”到“留宿”。
“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,乌石峰村拿什么留客?”丁勇说,乌石人敢想敢闯敢拼的人文特色就是最亮眼的名片。乌石峰村结合本地红色资源,主动出击,将在乌石峰西坡的登山景区建设“百团大战”实景基地,依照彭总指挥的十大主要战役进行设计和布局,到时这里将遍布“战壕”,游客可以在“枪炮声”中体验到战场的真实感觉……同时在进一步做大研学旅游的同时,打造绿色乡村,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经济、“网红”经济,把五湖四海的客人请进来,让乡村绿色产品走出去。
记者手记
今年的“五一”小长假,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复苏,更有“淄博烧烤”的顶流现象,让非一二线城市的小众旅游目的地看到了“出圈”的可能性。如何接住流量、转化流量,把“一时现象”变成“一地品牌”?无疑是一种探索。
“三十六坊”的成功,既稳稳地托起了家门口就业的幸福,促成了农民就业与用工的双赢,又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增收渠道。但我们的事业,从来没有等出来的成功,只有干出来的精彩。为文旅品牌赋能进一步提高知名度、提升精神风貌,激活发展内生动力,加强公共服务以此实现地方旅游环境和综合环境的升级……以“三十六坊”为代表的我市文旅产业正酝酿着一场更大的变革。
上一篇 : 行业底层逻辑已经改变,房企需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创新 微动态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