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神农架林区新华林场郑家河巡护途中,张炎元(左一)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护林职工学习 魏家锋摄
(资料图片)
张炎元,神农架林区新华林场郑家河护林站党支部书记、站长。他二十三年如一日,坚守大山,以站为家、以林为业,用脚步丈量着这片4万多亩的森林资源。
每天吃过早饭,张炎元便和同事背上“装备”,挎上望远镜,手握“拐杖”,往森林深处走去,一天的巡林任务就这样开始了。
20多年来,张炎元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,森林里的哪道沟、哪条渠、哪棵树,他都心中有数。天保工程实施前,这里伐过很多木头,留下了很多“天窗”“漏洞”。为将这些“天窗”“漏洞”补上,他自费购买了小铁锹,将小树苗移植过来,就这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把这些“天窗”“漏洞”补上了。
“我们每天巡山步行最少20公里以上,每年穿坏5双鞋。这不算什么,最怕的是下雨天,湿滑,山上滚石头,一不小心就摔得个‘狗吃屎’,脸上、腿上、手上全是伤,血流不止,那样子挺难受的,但为了这片深爱的森林,我从没有放弃的念头。”张炎元告诉笔者,刚来这里,无论是交通条件还是这里的城市建设都与自己的老家鄂州相去甚远。当时的张炎元心理落差很大,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。清晨在鸟鸣中醒来,傍晚在云雾中睡去,巡林中有清清的河水、撒欢的猕猴、成群的野猪等,还经常碰到各种珍贵的药材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特别是2000年以来,神农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,加之这里的老百姓保护意识不断增强,使得这里的野生动物不断增多。
作为郑家河护林站党支部书记,除了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外,张炎元还经常利用巡山休息时间,组织巡林的护林员学习各级文件精神和林业法律法规,并带头谈体会,交流心得,让每一名干部职工在巡山途中多学习一些党的方针、政策,以补足精神之钙。
一年7000多公里,张炎元用双脚丈量着神农架的森林资源,也成了辖区里的“活地图”。
“‘活地图’不是一天养成的。我也曾经迷过路。”张炎元回忆道,“那是2002年的一天,当时在护林站下辖的迷魂倘这个地方,海拔2000多米,有一处位置还探得不是特别清楚。不巧的是一到那里就起了雾,又下起雨,手上也不像现在有可以定位的手机,心里着实有点慌。不得已,我参照老经验,爬到树上瞭望山势,终于心里有了点数。”
“作为一名林业人,我们要带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保护好我们这片森林。”说完,他指着身后的那片山林说,“我刚来上班的时候这里杂草丛生,因伐木过度,根本没有几棵像样的树。自从天保工程实施后,林场带领我们更新造林,才有了这片林子。这一晃20多年了,这些树也早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。我感到特别欣慰,因为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。”
神农架大山里,中草药遍地都是。闲暇时,他喜欢看书自学配药,同事们受了点外伤时,他就扯上一把草药,敷到伤口上,止痛治伤。周边群众有点头痛脑热的,他都会用自己巡林过程中采集回来的中草药为他们治疗,效果还很好,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,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“张医生”。
从没跟师学艺,全凭自己“瞟”学,张炎元就能做起木匠活。由于从小脑子“灵光”,每当木匠师傅做木工活时,他就仔细看、认真问,还自费购买了木工用具。每逢周边群众家里的柜子、椅子等用品坏了,就会让他给修修补补,他也因此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“土木匠”。
“我热爱护林员这份工作,如果组织需要,我想干到七八十岁,直到干不动为止。”张炎元的这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。
阵阵微风吹过,神农架森林里顿时绿波荡漾。而此时的张炎元,继续朝着林海深处走去,他要继续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里的一草一木,确保这里的森林资源安全。
上一篇 : 每日视讯:【收评】沪镍日内上涨0.13% 机构称沪镍维持弱势 等待明朗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